道理如前所述,此处不赘。
传染病防治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不可能事事开放公众参与。增加媒体和公众监督的法律条款,扩大媒体参与范围。
(三)完善回应抗议的制度安排 在现代社会,风险沟通早已超越简单的公众参与和知情式的沟通,而是走向更为复杂的以风险分配为中心的沟通,就公众的风险感知、心理状态、利益关系等进行沟通,并且接纳公众对权威的反抗和对治理决策行为的反作用[11]。防止权力成为脱缰野马正是法治的要求,程序设计本身就具有法治价值[16]。摘要:《传染病防治法》是预防传染病和控制重大疫情以及监督保障应急防疫工作的基础性法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凸显出此法存在的不足。《传染病防治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第四,增加监督疾病(传染病)防控机构的法律条款,要求各级疾病(传染病)防控机构必须尽职主责主业,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内部分析研判传染病疫情的工作机制。
[7]不过,风险治理要依靠科学。(一)传染病预防控制程序 其一,疫情信息传递准确性的程序保障。在当代语境下,无论用‘法制还是‘法治,其核心价值都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追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人大民主科学立法,执政党依法依宪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治理,法院独立公正司法,法律监督体系完善,法律服务机制健全,法治文化繁荣昌盛。结合论认为,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是人制定的,也要人去执行。‘要法治不要人治与‘法制概念并不矛盾,‘法制同样不容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意志与权力。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既要重视法的作用,也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际上,法治与法制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法治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历经两年多完成的《法治中国建设述要》一书,集中反映和表达了作者深切关注法治中国建设的法律人情怀,是一部法治中国建设基础研究之力作。同时,对于深化和拓展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宏大课题的研究也有所裨益。法制的内容指法律及其相关的各项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而法治则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若干原则。
另有人主张法治与人治应当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擘画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璀璨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法治中国建设置于几千年中国法制史一脉相承的宏大历史叙述中,从法治建设现实问题与法制历史回顾、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前提、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脉络、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等诸多方面,在思想武装、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对法治中国建设作了既全面又系统的梳理展示。
认为法治与法制是同一回事,法治这一概念可以不用,其实是一种误读。这对于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和助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积极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时出现过三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人主张要法治,不要人治。
‘法治一词在古汉语中更加侧重于‘以法律来治理,更接近‘以法治国的工具层面,而‘法制更体现法律的本体价值。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人治论的主张则与此完全相反。包括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学工作者在内的政法界全体成员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法学研究者在内的广大法律和法学工作者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争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争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研究者,争做法治中国建设的宣传者。实现包括法治梦在内的中国梦,是勤劳、智慧、勇敢的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法治中国建设宏大工程中的基础研究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人治论则与之相反,认为权大于法,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
在该书的代前言中,作者把人治、德治、法制、法治、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等一系列既有语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或术语,从思想、理论和学术层面作了细致梳理,在我看来,这是难能可贵且值得充分肯定的。法治同任何概念术语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外延和意义,以及相应的社会作用场域和适用环境。
以上观点在我看来是颇值得商榷的。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愿《法治中国建设述要》这样的著述产出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更精一些。
法治论并不否认领导人的作用和权威,但同时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并保障其得以有效实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清晰地标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历史阶段和实践方向。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姑且称之为法治论、结合论和取消论。
进入 李步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有学者提出,在一些情况下,‘法制和‘法治是可以混用的,没有必要认为‘法治优于‘法制。
‘法治并不比‘法制更‘先进,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在中国的政治史、法律史上,并不存在‘法治优于‘法制的因素,千万不要用中国象形文字所带来的‘刀的寒光和‘水的亲和来直观理解‘法制与‘法治,更不要用西方概念错误翻译、对应之后再反过来曲解中国的概念。法治与人治既是两种治国理念,也包含着对应的治国原则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理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
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完全符合法治与人治的原意,法治与人治有特定的内涵和语境,不应当在法治与法的作用、人治与人的作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人治论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是需要贤明的领导者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总体部署,基本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以法治来激励和保护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一方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正在于发展和安全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良法善治的法治模式、人民至上的法治话语中铸就的人民的法治理论,与人权的法治保障、人民的法治需求、人类的法治理想紧密相连。
本文由柔情侠骨网发布,不代表柔情侠骨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dwucp.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ost/2898.html